哪种保险应该排在首位?

你是保险奴吗?从人寿、医药、意外、再到投资储蓄保险,满橱保单未来看似很有保障,殊不知不但买不对,还越买越穷;理财师提醒买保险应回归初衷,不应以储蓄或投资为大前提!

买保险就像买房子,都需要长期缴款,一买就是10年、20年, 甚至是终身缴费。却有者付了许多年才发现,基本保障保不够,却买了一堆非迫切性的储蓄型保险,导致骑虎难下,不继续缴款最后连本也赔上,得不偿失。

特许财务规划顾问及特许寿险审核师张梅香指出,买保险首先就要弄清楚保险的原始功能,那就是用来抵消债务及完成个人财务责任或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当受保人丧失工作能力或经济价值受损时,保险即可用以赔偿投保人的损失,只要抓住这一点,消费人自然不会被保险代理口若悬河的销售话术左右。

如今市面上最流行的保险产品之一是储蓄型保险,或投资联结型保险,这些产品虽没问题,但张梅香指出,保险不应以储蓄为大前提,应以保险原始功能为出发点,因为大部分人余钱有限,那就必须买重要的先,否则买了一堆储蓄险,辛苦了自己,回报却和定期不相上下。



保险一签就是长期的承诺,虽然保险存在保障及储蓄双重功能,但保险的原始功能永远必须排在首位,所谓储蓄回报或投资回酬只是次要,是一种附加的价值。

至于保险要买多少才够?无论买什么都应量入为出,保险也是。先了解自己每月的收入、支出、资产及负债,之后得出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从中再规划如何购买保险,才不会越买越穷。

许多人或会说,每月扣除开销后口袋已所剩无几,怎么买保险?其实,所谓每月开销,有多少是必须,又有多少是奢侈消费?这是消费者首要扪心自问的,理财首要条件是对自己诚实,才能算出自己每月真正的基本开销。

市面上的保险种类一箩筐,手上所有的钱就那么一丁点,那究竟什么保险最该先买?买保险的顺序应该是人寿、意外、医药卡、36种疾病、最后才是教育保单或储蓄保险等投资联结型保单。

买保险首先需了解投保人在家庭所担任的经济角色,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那首先要先转移可能失去他后,所将面对的经济风险。首先是人寿及意外险,再来才是全家人及小孩的医疗保险,毕竟若生病将需要花费许多钱。

举例一个双薪家庭,丈夫(35岁)月入5000令吉,妻子(35岁)4000令吉,育有两名孩子,最小的今年2岁,仍需保姆照料,最大的7岁,刚入小学。

针对上述例子,丈夫若是家庭经济支柱,倘若他意外逝世,家庭经济将会瞬间陷入危机,以他月薪5000令吉来计算,年薪就是6万令吉,大孩子今年7岁,至到他毕业大约还有11年。

通常会将其年薪乘以10至15年来计算,保额应该大约介于60万至90万令吉之间,若他有抽烟,那月保费将介于300至400令吉之间,但无论如何,实际保费还胥视个人的健康史、体重等。

当然,计算保额的方法很多,有些会以现有资产、债务、开销来计算,上述计算方式只是其中一个方法。

若为应酬朋友或亲戚,此前签下许多储蓄类型的保单,花了不该花的钱,才发现本身基本保障原来买不够,该怎么办?如果在资源限制下,就必须衡量金钱亏损的风险与承担丧失经济价值风险之间的利害。

此前市面上有许多保险代理员为了自身利益,只售卖单一种类的保单,即所谓存个6年、10年便无需再存的储蓄型保险,其实这类称可拿3代的储蓄保险,保费不但高昂,保障其实很少,只是将未来20、30年的应该缴付的保费提前在10年、12年内缴清。

如果已供了数年,才发现之前把大部分钱都花在买储蓄保险,花了不该花的,基本保障却买不够,还是那句老话,衡量过需要与重要性再做取舍。


广告



针对时下许多社会新鲜人,手头可支配收入并不多,时下非常流行的投资连结型人寿保单可以是过渡期的选择,但就必须依阶段进行保单检验。可以考虑购买最低廉的定期人寿保险与单一医药保险加上纯意外保险,但因为利益的关系,通常代理员都不会介绍。

市面上许多保险代理员称,投资连结型(Investment-Linked)保单堪称一份完整的保单,保障涵盖了人寿、医药、严重疾病、意外及投资/储蓄,但张梅香认为,短期而言确实还是不错的产品,但若长期投保,各类保险分开买仍是最佳的选择。

短期用以抵消贷款债务,伸缩性比一般传统的递减型贷款保单强。对个人而言,如果不幸短期做出索赔,从投资角度来看,“本益比”其实极高。但长期的话,如果没阶段性的作检阅则恐有保障不足之虞,这就是为何会建议分开购买保单,消费者也能清楚保费的涨幅。”

此外,根据保险法令,保险公司每年在扣除所有支出及赔偿后,剩余的盈余是必须和传统保单持有人分享,这长期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项负担,但投资连结型保险持有人则不享有这些分红。

而且投资连结型保单的单位价值并不获保证,而是随市场表现而波动,再者保费特别是医药卡都是不固定的,并会跟随年龄、职业性质的转换、市场赔率及个别公司赔率而进行调升,所以附加所有保障利益的投资连结型保单,只是过渡期较理想的选择。
后一页 前一页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